【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对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工作部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以“七个一”文化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依托学校“设计居委会”这一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积极构建文化与思想育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暑假期间,学校精心组织30余名骨干教师,经过系统化课程研发,精心打磨27门特色文化课程,课程体系涵盖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美术鉴赏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在全省16地市的32个试点社区陆续推进,为基层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此项工作不仅是学校助力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提升师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本期,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这些别开生面的社区课堂:在油画的世界里感受色彩的厚重与层次;在水墨丹青中体味留白的意境与气韵;在创意手工中触摸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什么寓意吗?”在日照市的社区课堂上,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张瑞老师以亲切的提问开启了课程。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纷纷举手或小声讨论。张老师与研究生张佳琦、郝璐瑜沿着生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并精心展示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生肖马作品。一幅幅生动的图文素材为青少年打开了灵感之门。带着这些新鲜的灵感,手工创作环节瞬间变成了创意迸发的乐园。五颜六色的布料、各式纽扣和卡纸铺满长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创作。剪刀裁剪出飘逸的鬃毛,纽扣点缀成灵动的眼睛,不同质感的材料在孩子们的巧手下碰撞出奇妙火花。一匹匹独具个性的拼贴马逐渐成型,有的威风凛凛,有的憨态可掬。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分享:“我的马跑得最快!”“我的马有彩色的鬃毛!” 这场充满想象力的创作,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让创意自由奔跑的快乐旅程。
在肥城湖畔,伴着习习清风,造型艺术学院陈一云老师带领居民置身于接天莲叶、潋滟湖光之中,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画户外课堂。陈老师从基础观察入手,将中国画中“留白”“写意” 的高深理念,拆解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方法。他手持毛笔,蘸墨、运笔间,一边画一边讲解:“这里要轻一点,像荷叶边缘被风吹得卷起来的样子;这里要浓一点,突出荷梗的挺拔。” 翻卷的荷叶、挺立的荷梗便在宣纸上自然流淌,生动传神。一位参与课程的居民感慨道:“跟着老师看荷、画荷,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这种专注与放松的状态,比单纯学会绘画技法更珍贵。”
“你们看这幅画里的天空,不是单纯的蓝色,里面藏着一点点紫、一点点灰,就像咱们威海傍晚的天空一样。”造型艺术学院闫育帅老师指着画中的风景说道。在威海的社区课堂,闫老师带领居民梳理了油画的发展历程,领略不同时期油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更从“读懂身边的色彩” 切入,引导大家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感。闫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构图原理、透视技巧转化为化为生活化的语言,可实践的观察方法,让居民听得懂、有共鸣。“艺术不在于遥不可及,而在于培养感知生活细节的能力。威海的碧海蓝天、老街巷的砖瓦色彩,都是最好的艺术教材。”这种将专业艺术教育转化为大众美育的实践,正是文化惠民最生动的体现。
在临沂市,造型艺术学院张樾老师将超轻黏土的“魔术变身” 带入社区课堂,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艺术探索之旅。“小朋友们,你们属什么呀?想不想把自己的生肖用黏土捏出来?” 张老师的话刚落音,孩子们就兴奋地举手回应。张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发挥童真与想象,做自己创意的“一级建造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动手实践,有的将黏土捏成憨态可掬的小猪,有的做成灵动活泼的小兔。“原来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黏土,也能在我的手中变成这么可爱的小动物、小花朵!” 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当一幅幅、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在社区居民、孩子们的手中诞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技艺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承。正是在这种质朴的创造与体验中,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化作温暖人心的灯火,照亮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平凡的日子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作者:刘阳、刘馨怡、叶子墨;编审:郑静;复审:石龙潭;终审: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