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处中原与齐鲁文化交汇带,中古时期碑刻遗存丰富。这些碑石或记史述事,是地域文明的鲜活注脚。本次实践活动通过调研山东运河中古碑刻,赋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团队走进枣庄明佑博物馆。跟随王灿馆长学习并参观了多个著名的经典的碑刻和拓片,中古碑刻与拓片的陈列如展开一部立体的“金石史书”。团队成员逐帧记录碑刻的风化斑驳、文字残缺,这些馆藏珍品,不仅是书法演变的活化石,更以“微缩样本”姿态,为后续田野调查中辨识散存碑刻的时代特征、解读地域文化基因,筑牢了实证根基 。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图为陈锋老师为书法爱好者们讲解山东黄河(大运河)沿线中古碑刻书法研究)
考察团来到滕州博物馆和滕州汉画像石馆参观碑刻文物。这里有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造型精美、纹饰繁复,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汉代画像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内容;北辛文化时期的陶器,见证了滕州地区早期人类的文明曙光。
(图为团队成员在滕州博物馆和滕州汉画像石馆合影留念)
团队爬上邹城岗山。岗山摩崖刻石是书法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书法风格篆隶楷相参,结体奇特,充满古朴、雄浑之美,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研究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书法艺术演变有极高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接触碑刻实物并听老师一一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岗山脚下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铁山摩崖石刻下合影留念)
考察团爬上邹城铁山参观摩崖刻经。铁山位于孔孟之乡邹城的市区北部,与岗山相邻,是邹城重要的文化名山,因山上丰富的摩崖刻经而闻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铁山摩崖刻经始刻于北周大象元年,是北朝时期佛教刻经的代表作之一。书法风格雄浑大气、古朴厚重,笔法圆润遒劲,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对研究中国书法演变和佛教传播意义重大。考察团走进曲阜孔府参观历代碑刻。曲阜孔府里的碑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里面陈列了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着名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与着名的石刻考古学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赖非老师合影留念)
最后团队走进泰安岱庙与历代碑刻陈列馆,与张宾馆长一同学习。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位于山东泰安岱庙东御座内,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形制各异,有“岱庙碑林”之称,是继西安、曲阜之后的中国第叁座碑林。碑刻涵盖了从秦代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其中不乏衡方碑、张迁碑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碑刻,这些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宾馆长交流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宾馆长合影留念)
本次实践不仅系统梳理了鲁西南中古碑刻的资源,更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几天的调研,我们从滕州的汉画像石题刻中读出了汉代的生活气息,从邹城的摩崖刻经中触摸到了北朝的信仰温度,从曲阜、泰安的庙堂碑刻中感受到了礼教与艺术的共生。鲁西南的中古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我们既为这些“石语”的厚重而自豪,也深知传承的责任——唯有让更多人读懂碑刻背后的历史与精神,才能让这些沉睡千年的石头,在新时代继续讲述中国故事。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碑刻保护动态,推动调研成果的应用,为区域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力量。
文字:赵建彤
图片:山东鲁西南地区中古碑刻调研与传承团
编辑:张佳霖
初审:赵怡然
复审:陈锋、杨国栋
终审:李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