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网站地图

共青团

笃行实践铸青春2.| 马克思主义学院“艺马当先”志愿服务队

开展“找寻民艺中的沂蒙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24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团委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学院“艺马当先”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至13日赴临沂市蒙阴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走进沂蒙”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找寻民艺中的沂蒙精神”为主题,通过参观红色基地、调研传统民艺、开展红色文化课堂、手绘红色文化墙等形式,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传承中华文脉。

感悟:红嫂纪念馆里的精神洗礼

团队前往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纪念馆内记录了很多沂蒙红嫂的故事,一个个感人故事背后,是她们用生命书写的军民鱼水赞歌,也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对沂蒙精神的坚定践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深入了解了“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事迹,为“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创办战时托儿所”的王换于、“肩扛门板架人桥”的李桂芳等红嫂事迹深深震撼,为沂蒙女性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感受着党与人民血肉联系中蕴含的永恒力量,接受了一场对于信仰与使命的精神洗礼。

探寻:民艺指尖上的沂蒙基因

沂蒙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多彩。沂蒙精神是民艺文艺工作的内生动力。民间艺人对传统民艺的代代相传,无不体现着对沂蒙精神的传承。团队深入乡村走访民间艺人,对沂蒙手绣、煎饼花、沂蒙剪纸、核雕传统民艺开展调研,探寻民艺中的沂蒙精神。

团队来到魏城社区民俗馆,拜访蒙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绣传承人、魏城巧嫂子手工艺作坊发起人郭清华老师。民俗馆内墙上、桌上摆满了色彩鲜亮的虎头帽、针脚细密的虎头鞋、虎头枕、手绣肚兜、绣花鞋垫等具有鲜明沂蒙特色的手工艺品。郭老师介绍到,虎头鞋帽不仅是孩童的“护身符”,更凝结着沂蒙妇女的智慧——布料多用旧衣物改做,体现节俭的优良作风;虎形图案寓意“勇猛无畏”,暗含着对后代的期许。队员们亲身体验手绣福袋,更加体会到了传统民俗手工布艺的精巧和技法。新时代的红嫂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身体力行讲好红嫂故事、弘扬沂蒙精神,展现出新时代新红嫂的崭新风姿。

随后,团队来到蒙阴街道,见到了因“煎饼花”走红的“常路大嫂”徐海霞。在她的工作室里,原本卷着咸菜的家常煎饼,被做成了牡丹、玫瑰等造型的“花束”。“俺们沂蒙人爱吃煎饼,可年轻人总觉得土。”张爱华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尝试了叁个月,她才将煎饼做成像样子的花瓣形状。团队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上手学习最基础的玫瑰花瓣,惊叹于普通食材的艺术蜕变,了解到其中每一个转折、每一处细节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试验出最完美的手法。她告诉团队,煎饼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八路军的“行军粮”,如今通过创新形态,既能让年轻人重新爱上传统美食,也能让更多人通过这道“花饽饽”了解沂蒙精神。“不变的是煎饼的实在,变的是让它走得更远的法子。”徐老师的话,道出了传统技艺在当代传承的密码——守正创新

传承:童心与乡土共绘的沂蒙精神长卷

团队来到蒙阴街道迭翠社区,为小朋友们开展“找寻民艺中的沂蒙精神——大手拉小手,红色文化小课堂”。队员们通过《沂蒙山小调》这一耳熟能详的歌曲切入主题,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结合自身专业,用多姿多彩的图片让小朋友们认识到常见的沂蒙民艺形式;把沂蒙剪纸、临沭柳编、沂蒙手绣等传统民艺与沂蒙精神相结合,讲述民艺作为传承沂蒙精神的艺术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动手体验用黏土与绘画表达“我心中的沂蒙情”,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沂蒙精神从“听说”变为“触摸”,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团队来到刘家召子村村民委员会开展红色墙绘创作活动。创作过程中,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勾勒轮廓,有的负责调配颜料,有的负责填充色彩,大家配合默契,干劲十足。经过两天的辛勤努力,原本单调的墙壁焕然一新。栩栩如生的红嫂形象、昂扬向上的奋斗场景、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画面……一幅幅主题鲜明、色彩饱满的红色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更让红色精神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走进了村民的生活。

此次活动,不仅为服务对象带去了欢乐与收获,也让“艺马当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深深体悟了沂蒙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更加坚定了用艺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信念。“艺马当先”志愿服务队也将持续关注乡村美育发展,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做好传统民艺的守护人,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艺”马当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活动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共同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马院将继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形成“思政+设计”“思政+美育”探索双融共育机制,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思政育人品牌,让思想政治教育“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