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实践铸青春4.| 寻遗护脉 文创赋能 ——“澜头寻遗·文创兴乡”
志愿服务队赴济南钢城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7月11日—7月14日,学校团委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成立“澜头寻遗·文创兴乡”志愿服务队前往济南市钢城区澜头村开展社会实践。
启程之前,团队召开启动会议,学校团委组织宣传部部长褚丁庆主持会议。褚丁庆为各位成员解读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与任务,在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明确自己职责的同时,也极大鼓舞了团队成员的实践热情。
7月11日下午,在褚丁庆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一行踏着夏日的热忱,前往济南市钢城区澜头村。到达目的地后,钢城区团区委领导热情迎接,并与济南鲸喜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子龙召开社会实践部署会。贾老师的详细讲解让大家对澜头村的非遗传承和历史文脉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会上同学们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分享着各自的专业所长与实践期待。大家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自发组织形成了室内外设计组、文创产物设计组、实践报告组与摄影剪辑组四个职责分明的小组,带着对实践活动的憧憬,正式开启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之旅。
(图为钢城区团区委领导与我校师生合影)
(图为钢城区团区委领导与我校师生召开社会实践部署会)
青砖黛瓦·院蕴清风:吴家大院的人文回响
木刻家训昭日月,砖铭祖德载春秋。实践团队首先走访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吴家大院。跟随讲解员,团队成员对这座古建筑群的建筑特色与文化价值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吴家大院典型的叁进院落布局,不仅彰显了传统建筑的尊卑有序的礼制规范还蕴含了家族聚居的和谐之美;院内保存完好的“官为民用”牌匾,彰显吴氏一族恪守的家规祖训;墙壁上抗战时期遗留的弹孔痕迹,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地方发展的重要历史片段,历史与人文的魅力在此处充分展现。
(图为钢城区团区委领导与我校师生共同参观澜头村古建筑)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调研吴家大院)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吴家大院不仅展现了传统营建智慧,更通过创新保护焕发新生。目前,通过展陈设计、数字技术等手段,这里已成为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指导下,吴家大院探索出一条“古建保护+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这种活化利用模式既守护了历史记忆,又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加深了大家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认知。吴家大院的成功实践表明,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澜头匠心·铁艺铭章:锤音篆刻乡村之魂
近年来,济南市钢城区在传统工艺振兴中积极探索,依托澜头村传统铁艺技艺,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进而推动了铁艺技艺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践团队第二站抵达钢城区澜头村铁器制作中心。通过参观古铁坊与冶铁坊和铁艺传承人亓振老师的详细讲解,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中国铁器的演变历程——从战国时期的束腰斧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铁斧,以及铁器制作从选料炼铁到成型打磨的完整工序链。在实地体验环节,成员们在亓振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实践了锻打与篆刻这两道关键工艺。看似重复繁杂的锤击,实则最考验匠人对火候的精准把握与力道的娴熟掌控。每一件成品铁器,都凝聚着工匠们倾注的耐心与智慧。
(图为我校师生与当地领导参观古铁坊)
(图为亓振老师为实践团队成员讲解铁艺发展历史)
(图为亓振老师指导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篆刻工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亲自体验篆刻工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亲自体验锻打工艺)
期间,贾子龙老师为成员们生动讲解了“之间造物”品牌的创立故事与其独特的发展理念——该品牌以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为核心驱动力,在深入理解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的思维赋予其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活力。老师提到,“之间造物”品牌始终坚持“设计赋能乡村”的初心,强调回归生活本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中不断汲取灵感,打造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产物,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图为贾子龙老师为实践团队成员讲解品牌故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深入开展,钢城区澜头村的传统铁艺锻造技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澜头村的铁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让这项承载着匠人智慧的技艺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带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澜头匠心·珐琅淬彩:铁艺勾勒非遗之美
实践团队第叁站走进澜头村珐琅工坊,传承人鞠玉修老师对掐丝珐琅的历史发展的深度讲解,让团队成员对其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设计图稿的精心绘制,到铜线在铁胎上的精妙掐丝塑形,再到釉料点蓝的绚烂升华,每个步骤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在沉浸式体验环节,成员们在鞠玉修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绘制草稿、“掐丝”与“点蓝”叁道工序。每一件最终完成的珐琅作品都凝结着传统智慧与现代审美的双重淬炼。
(图为鞠玉修讲解掐丝珐琅的发展历史以及制作流程)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铜胎掐丝珐琅制作)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掐丝珐琅作品展示)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推动下,钢城区澜头村的掐丝珐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澜头村的珐琅技艺在传承古法的同时拥抱时代,在创新中绽放光彩,不仅让承载着匠人心血的掐丝珐琅技艺在铁艺基底上获得新生,更开辟了一条“以非遗之美赋能产业,以特色产物带动富民”的振兴新途,为乡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经济活力。
非遗焕彩·古韵绽新:以设计雕琢乡村之魂
实践团队与负责人沟通协调后,从青年角度出发结合专业所学,以澜头村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根基,推出文创产物设计方案及冶铁坊改造方案,将传统精湛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融入创新发展理念。文创产物设计方面,团队将以吴家大院作为核心元素,创新结合掐丝珐琅工艺。成员们巧妙地将当地铁艺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打造出了启瓶器、挂件等实用物件。此外,“钢城有礼”历史典故以及钢城地图、吴家大院的系列冰箱贴和金属书签也成为了亮点。既保留还原了传统工艺制作场景或钢城区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意变形,使之变成更有趣、有亲和力的小物件,在满足实际功能的同时也将钢城、澜头的文化标识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并广泛传播。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行文创设计)
室内外设计方面,应“一颜万年”研学基地的需求,从实用、美观的角度出发,成员们对冶铁坊的室内外进行了空间设计改造。在设计方案的同时,仍保留了铁匠铺原有的古朴木梁、斑驳墙壁,这些岁月的痕迹是铁匠铺的灵魂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案的设计改造。室外设计方案中室外主用暗色调墙绘,体现出铁艺的厚重感和工业化风格,侧墙“铁字开花”彩绘则展现其细腻一面,房檐的小夜灯兼顾实用与浪漫氛围。室内设计则创新引入熔炉旁的“洞洞墙”,并与协调的墙绘相搭配。装饰取材传统铁画,以铁质材料为主,对内部空间布局进行高效规整,成功将澜头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设计、精湛工艺相结合,为文化传承注入崭新活力。
(实践团队成员进行室内外设计)
青春绘就乡村新画卷。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交出亮眼成绩单:室内外设计组为冶铁坊设计兼具实用性与乡土美学的改造方案,让传统空间焕发现代活力;文创设计组挖掘本土非遗元素,设计出一系列融合地域特色与时尚语言的文创产物,为乡村文化开发注入新活力。社会实践报告组通过扎实调研形成万字实践报告,摄影剪辑组的纪实视频以镜头语言记录实践故事。
(图为文创设计组作品成果展示)
(图为室内外设计组作品成果展示)
(图为实践报告组作品成果展示)
(链接为摄影剪辑部作品成果展示)
钢城艺韵·校地同辉:携手共绘振兴新篇
7月14日下午,学校团委与钢城区团委举行校地共建揭牌仪式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上,学生代表李佳雨、葛昱含、钱宇琦、李方圆、李浩钰汇报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并分享了经历感受,共同表达了用专业创意激活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心与期待。
(图为学生代表李佳雨发言)
(图为钢城区领导与我校师生在校地共建揭牌仪式活动中合影)
“澜头寻遗·文创兴乡”团队此次实践深入村落肌理,为澜头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不仅彰显了我校青年学子活化乡土文化的专业力量,更让澜头村深厚的文化根脉在青春碰撞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未来,团队成员将厚植“文创兴乡”,以艺术之笔描绘乡村文化新图景,步履不停践行青年担当,在守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中持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