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5年度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我校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李娜(团队)荣获新文科副高组一等奖,应用设计学院教师陈静(团队)获得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叁等奖,创下我校教师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第41个教师节前后,校报编辑部记者特对一等奖团队负责人李娜老师进行了专访。
“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请各位记者举手提问!”在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长清校区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实验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学生们分组扮演记者、发言人、摄像师。在人群中,一位身穿白色上衣的女教师正穿梭其中,时而调整学生的采访姿势,时而提醒“还有最后30秒”,时而示范如何更有效地提问。这位将新闻现场“搬”进课堂的教师,就是学生口中的“娜娜老师”,2025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团队的负责人李娜。
跨界变身:从新闻现场到教学一线
2019年1月,李娜从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来到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在电视台的十年,我见证了媒体行业的巨变,”李娜回忆道,“正是这种变化让我意识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十分重要。”从新闻记者到高校教师,她坦言初登讲台的日子并不轻松:“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手心里全是汗。”虽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如何将实战采编的“门道”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内容,成为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记得第一次讲《新闻采编与创意表现》课程时,我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的实战案例,课后却发现学生连基本的新闻结构都没掌握,”李娜苦笑道,“好记者未必天然就是好老师。”
转机出现在2020年寒假。李娜利用一个假期,将自己十年记者生涯中的典型案例逐一梳理,按照“发现线索—策划选题—现场采访—后期制作”的流程,设计出模块化教学方案。新学期伊始,当她把新闻采编课程拆解成12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嵌入相应案例,每个案例涵盖知识要点,课堂上学生们眼中的光芒让她找到了教学方向。李娜老师说:“那一刻我顿悟了,教学不是经验的简单传递,而是基于经验的知识体系构建。”
略施魔法:让课堂“活起来”
在李娜的课堂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小手拍、大喇叭、抢答铃、选项卡等。这些看似玩具的道具,却是她教学过程的重要神器。就拿正在进行的课堂来说,全班25位同学被分成5个战队,每个战队前面放着一个桌牌和一个抢答铃,每位同学手里都握着一个手拍。“栏目采访中提问方式有哪几种呢?各小组准备,请抢答!”李娜话音刚落,此起彼伏的抢答铃声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室,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这就是李娜独创的“综艺化教学法”:将知识点转化为闯关任务,通过“抢答攻擂”“限时挑战”“知识接龙”等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比中练、演中悟。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除了综艺化教学方法,李娜的课堂上还经常让同学们变身“演员”,通过设定不同场景,由同学上台演绎各种角色,在沉浸场景中进行实战训练。这是她在教学中创新的第二种教学方法——情景演绎。演绎过程中,同学们或许会出错,或许会语无伦次,或许会放不开。但对李老师来说,学生们越出错,她心里越得意。
“在我的课堂,犯错是特权。”李娜笑着说。她总会把学生的失误变成教学案例,用她的话来说,改错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这种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卸下心理包袱,而且使知识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实践证明,李娜老师所创新的教学方法确实很有效。在她的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正是教学中持续的创新与挑战,为她最终赢得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场修行:从忐忑到从容
2025年1月,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的比赛通知如期而至。是否参赛,李娜心里有些纠结:一方面是自己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此类比赛时间跨度长、准备内容多,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领导、同事、家人的鼓励下,再叁斟酌后,她决定奋力一试。
在教学比赛的道路上,李娜其实并不算新手。学校第五届、第七届“新六艺杯”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第叁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二等奖,山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大大小小的比赛她也参加过多次。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作为山东省教育厅设立的重要教学竞赛,已被列入山东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绩效考核指标。首次面对来自全省74所本科高校、7个赛道的7200多名教师(团队)同台竞技,李娜心里是打鼓的:一来第一次参加此项比赛,毫无经验;二来想要在高手如云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要么不干,要么干好。既然决定了,那就全身心投入,尽全力完成。”李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场历时半年的“马拉松式”备赛,见证了李娜对教学比赛的极致追求:创新报告调整了32稿,教学视频录制了4个版本,笔笔罢换了5套方案。有空就改创新报告,里面的25张图算不清调过多少次;她掐着秒表控制语速,将汇报时间精确到叁秒之内。家里、车里、餐厅里、马路上,李娜随时随地都在模拟演练比赛场景。她讲给同事听,讲给家人听,讲给朋友听,甚至10岁的儿子也当上了“小评委”。“在备赛期间,我很多次都是一个人在编导教室里待到了晚上十二点。忙完了,整个数字实验楼就剩我自己,心里很害怕。我就一边锁门,一边给家人打电话壮胆,想想也挺不容易的。”
一句“不容易”,道尽了李娜备赛途中的百般滋味。然而,凭着骨子里那份不肯服输的倔强,她一路迎难而上,跌跌撞撞闯进复赛、挺入决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娜为学校捧回了首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其实越到最后,心态越发从容,也越来越看清自己的优势所在。” 李娜说。进入决赛阶段,名次早已不是唯一目标。通过比赛淬炼出的教学智慧、显著提升的专业能力,以及日益清晰的教学方向——这一切,让她真正体会到参赛的价值与意义。
暖心聚力:荣誉背后的温暖力量
在教学比赛的道路上,李娜想要感谢的人有很多。她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回首备赛历程,那些关注、支持、帮助过自己的身影依然清晰:教师工作部领导和老师多次帮忙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并给予很多比赛上的支持,帮助她突破教学设计的瓶颈;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领导帮她优化数据图表,让创新成果更具可视化效果与审美价值;现代手工艺术学院的专家精心指导笔笔罢设计,使汇报内容既专业又极具艺术感染力;教务处领导在资源协调上鼎力支持,多位同事在模拟演练中毫无保留地提出真诚建议……这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强大的支撑力量,让李娜在比赛中更从容、更自信。
严爱相济:学生的“严师”与“暖友”
这份对教学的极致追求,在日常课堂中化为对学生的“严”与“爱”。李娜比赛时的那股认真劲儿,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凡是上过她课的学生,无不印象深刻。“李娜老师的课不好‘混’。”学生间口耳相传的调侃,恰是她执教态度的真实写照。在《视听栏目实训》课上,她坚持以专业标准打磨每一个细节:镜头录制不理想,重拍!服化道不合适,重拍!声音有回音,重拍!剪辑包装环节,差一帧必须返工;新闻出镜练习中,连“呃”“啊”这样的口头禅都会被严厉禁止。这份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源于李娜对传媒行业职业素养的深刻理解与执着坚守。
然而,走出教室的李老师,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温柔面貌。她时不时翻看学生的朋友圈,毫不吝啬地为每一份创意点赞;她会带来零食与同学们分享,彼此聊聊生活中的趣事;还自掏腰包准备各类小奖品,给获胜的学生“战队”发放奖励,让学生们体验被认可的喜悦。“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还有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力量的传媒人的信念与情怀。”这是许多毕业生对李老师教学最直观的感受。
变与不变:跨界教师的初心
李娜常常对学生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她总是鼓励学生们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个阶段,因为每一段经历都会成为生命的宝贵财富。这句话,正是她自身成长轨迹的最佳注脚。从求学期间音乐专业的艺术熏陶,到民生记者的新闻历练,再到高校讲台的育人实践,李娜的每次跨界转身都绽放出了别样光彩。她将多领域积淀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源泉,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也在科研领域持续深耕,主持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山东省文化旅游课题等十几项课题,撰写核心论文多篇。其实她的经历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生动的言传身教。
暮色中的数字实验楼,刚结束一天课程的李娜略显疲惫,但她的眼眸依然闪亮。从新闻现场的追光者到叁尺讲台的筑梦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每份职业的热情与执着。“如果说新闻是时代的记录,那么教育就是未来的塑造。我很庆幸,自己能同时参与这两件美好的事情。”光影交错间,在这位80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跨界教师的创新激情,更感受到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校报编辑部)